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這是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左至右)安全順利出艙。 |
本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谷業(yè)凱、吳月輝、劉詩瑤、余建斌)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11時5分,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全部安全順利出艙,F(xiàn)場醫(yī)監(jiān)醫(y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身體狀態(tài)良好,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9時6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發(fā)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此后,飛船返回制動發(fā)動機點火,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返回艙成功著陸后,擔負搜救回收任務的搜救分隊及時發(fā)現(xiàn)目標并第一時間抵達著陸現(xiàn)場。返回艙艙門打開后,醫(yī)監(jiān)醫(y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身體健康。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有關領導在東風著陸場迎接航天員。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于2021年10月16日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升空,隨后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3名航天員進駐核心艙,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駐留,創(chuàng)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xù)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航天員在軌飛行期間,先后進行了2次出艙活動,開展了手控遙操作交會對接、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等多項科學技術實(試)驗,驗證了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關鍵技術。利用任務間隙,航天員還進行了2次“天宮課堂”太空授課,以及一系列別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傳播活動。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圓滿完成,中國空間站即將進入建造階段。
又電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圓滿完成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于2022年4月16日下午乘坐任務飛機平安抵達北京?臻g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領導和成員到機場迎接。
3名航天員抵京后將進入醫(yī)學隔離期,進行全面的醫(yī)學檢查和健康評估,并安排休養(yǎng)。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17日 01 版)
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更快、更舒適——
“神十三”這樣回家
本報記者 余建斌 吳月輝 谷業(yè)凱 劉詩瑤
制圖:汪哲平 |
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被稱作“感覺良好”乘組的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結束“太空出差”,回到闊別半年之久的地球,為我國迄今最長一次太空載人飛行畫上圓滿句號。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使得航天員能夠更快更舒適地安全返回地面。為此,科技人員做了精心設計和保障。
返回所需時間由11個飛行圈次壓縮至5個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不僅是目前我國在軌駐留時間最長的飛船,也成為返回速度最快的飛船。
據專家介紹,載人飛船返回技術是建設空間站的關鍵和必備技術,關乎任務成敗和航天員生命安全。此次實施快速返回,是為了進一步提高返回任務執(zhí)行效率,縮短地面飛控實施時間,提高航天員返回舒適度。
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相比,此次快速返回并沒有太多技術升級或改變,依然采用智能自適應預測制導方法。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人員通過對飛行任務事件進行合理裁剪和調整、壓縮操作時間,將返回所需時間由以往的11個飛行圈次壓縮至5個飛行圈次。
神舟十三號飛船從空間站撤離后,首先繞地球飛行5圈,每圈用時大概1.5小時。此前,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時繞飛地球18圈,歷時一天多。
首次快速返回,對著陸場的搜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東風著陸場位于東風航天城東部,地處西北內陸戈壁深處,地域遼闊、人煙稀少,是航天器返回搜救天然著陸場。但著陸場搜索區(qū)域達數(shù)萬平方公里,又有戈壁、沙漠、鹽堿地、水域等多種地形地貌,搜索難度大、橫跨范圍廣。為此,神舟十三號搜救回收隊伍早早投入演練,集結起搜救空中分隊、地面分隊、醫(yī)監(jiān)醫(yī)保等各方面力量,并在搜救回收空中、地面分隊中增加一批全新的智能化設備,保障搜救回收的高效率。
安全返回要控制好3個“度”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地球可以說是過程復雜、驚心動魄,要依次經過軌返分離、推返分離、再入大氣層、過黑障區(qū)、開降落傘、開著陸反推發(fā)動機等關鍵環(huán)節(jié),返回過程還要經歷嚴酷空間環(huán)境和軌道條件的考驗。通過科技人員控制好3個“度”,神舟十三號飛船最終穩(wěn)穩(wěn)落地。
速度控制要恰到好處。神舟飛船在軌道上運行的速度大約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如此快的速度下,要確保航天員的安全,就必須對返回地球后的最終著陸速度進行控制。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人員在飛船研制階段開展大量試驗驗證和數(shù)據判讀,保證飛船在著陸過程中逐步降低速度,確保飛船順利再入大氣層。之后,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后依靠空氣動力產生的阻力和升力減速,運動至地面附近時打開降落傘,進一步降低速度,著陸瞬間則開啟返回艙底部的著陸反推發(fā)動機,從而將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圍。
溫度控制要適中。當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后,與空氣發(fā)生劇烈摩擦,艙體表面局部溫度可達上千攝氏度。為了確保艙內溫度依然舒適,飛船控溫的主要手段是依靠防熱結構對艙內進行保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科研人員在艙體表面設計了防熱涂層,敷設有一層燒蝕材料,當溫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燒蝕材料升華脫落,帶走大量熱量,從而降低溫度。
此外,神舟飛船返回對著陸精度要求極高,為使返回艙著陸在指定區(qū)域,必須對飛船著陸點的精度進行控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人員通過對神舟十三號飛行過程中速度、角度和方向的精準控制,使其最終著陸在預定地點。
“黑障區(qū)”是飛船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后令人揪心的一段旅程。返回艙進入大氣層時,與周圍空氣激烈摩擦,形成一個高溫高壓的電離氣體層,這個氣體層包裹在返回艙表面,隔絕了返回艙與地面測控站之間的通信聯(lián)絡,形成通信黑障區(qū)。一旦出現(xiàn)問題,會使返回艙偏離預定的著陸區(qū)域,延誤對返回艙的及時搜索和救援,嚴重時還會危及飛行安全。
為解決黑障區(qū)的跟蹤測量問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科技人員使用自主研制的雷達,從神舟十三號飛船進入大氣層就開始跟蹤測量。
飛船經受住10個月穩(wěn)定性考驗,出色完成使命
神舟系列飛船是航天員實現(xiàn)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作為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發(fā)射的第二艘載人飛船,也是駐留太空時間最久的神舟飛船,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中,實現(xiàn)了多個首次。
例如,由于空間站組合體有著不同構型,前來訪問空間站的航天器和空間站對接時會有不同停靠狀態(tài)。在6個月的太空駐留中,神舟十三號通過與空間站徑向交會對接和分離,驗證了不同交會對接狀態(tài)的可靠性,徑向交會對接技術是首次驗證。
實際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也完成了首次執(zhí)行應急救援發(fā)射待命的任務。為應對在軌?匡w船無法返回的故障,空間站任務階段首次建立了應急救援任務模式,采用“滾動待命”策略,即在前一發(fā)載人飛船發(fā)射時,后一發(fā)載人飛船在發(fā)射場待命,通過在軌?匡w船和發(fā)射場待命飛船共同確保在軌航天員安全。也就是說,當神舟十二號發(fā)射升空時,神舟十三號就已在發(fā)射場待命,再從其發(fā)射到如今返回,其實已經受了長達10個月的穩(wěn)定性考驗。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17日 02 版)
東風著陸場再迎航天員凱旋
余建斌 奉青玲 張 艷
4月,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東風著陸場,一望無垠。
16日清晨,東風著陸場,地面分隊、機動搜救分隊、搜救預備分隊紛紛向預設待命點機動。7時許,伴著螺旋槳旋轉發(fā)出的轟鳴聲,5架直升機成梯次起飛。
“軌道艙分離”“制動開始”“推進艙分離”“飛船進入大氣層”……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發(fā)出的一聲聲返回指令,讓每一位迎接航天員回家的隊員更加全神貫注。
返回艙進入黑障區(qū),天地通信暫時中斷。短短的幾分鐘,東風指揮大廳內每一雙眼睛都緊緊盯著顯示大屏。
“返回艙出黑障!”大家松了口氣。飛船沿著預定軌道,正向東風著陸場飛奔而來。與此同時,西安衛(wèi)星測控中心測控大廳內,科技人員正在通過測控分隊傳來的返回艙數(shù)據快速計算理論落點,并及時提供至空中、地面分隊。
主降落傘打開了!返回艙降落的速度瞬間放緩。紅白相間的巨型降落傘牽著返回艙緩慢降落,宛如花朵盛開在天地之間。
“北京,雄鷹報告:空中分隊向返回艙收攏飛行!”指揮機上,首次擔任載人飛船搜索回收任務雄鷹調度主崗的龍坤明下達調度口令。此次任務中,龍坤明要下達80多條調度指令,這是最令他緊張的一條。
一時間,空中、地面分隊全速向著陸點收攏,沉寂的戈壁灘引擎轟鳴、塵土漫天。
“砰!”隨著一聲巨響,返回艙安全著陸。
直升機第一時間靠近并降落,空中分隊隊員迅速著手進行現(xiàn)場處置。國旗手馮毅沖到離返回艙最近的地方,架設底座,旋擰旗桿,展開國旗,一氣呵成。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成為戈壁上閃亮的風景!叭ツ晡沂情_艙手,今年是國旗手。在著陸現(xiàn)場升起國旗,特別光榮!
“我要準備開艙門了,你們注意安全!遍_艙手蘇黎明對著艙內的航天員提醒。27歲的蘇黎明是神舟十二號搜索回收任務的國旗手,如今與“師傅”馮毅互換崗位。平衡完艙內外氣壓,艙門被緩緩拉開。
11時5分,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全部安全順利出艙,身體狀態(tài)良好,進行著重力再適應。
不遠處,3輛橘色的方艙車格外醒目,它們是首次參與任務特制的醫(yī)監(jiān)醫(yī)保車!4月的戈壁灘風沙大,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長,我們專門為航天員量身定制了醫(yī)監(jiān)醫(yī)保車,航天員將在這里吃到返回地球的第一餐。”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醫(yī)院航天員醫(yī)療救護隊隊長吳冬惠說。
3位航天員在工作人員的護送下,乘坐升降梯進入“單人單間”的醫(yī)監(jiān)醫(yī)保車,隨后,生理數(shù)據采集、健康體檢、生活護理等依次進行。
“感覺非常良好,向祖國和人民報告,我們圓滿完成‘神十三’飛行任務!”翟志剛在現(xiàn)場接受采訪時說。
“真的是很開心很開心。同時我也想跟我的女兒說,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向人群揮動著雙手,王亞平臉上綻放著笑容。
“我也實現(xiàn)了飛天夢想,可以自豪地向祖國報到!”葉光富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17日 0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