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 大道同行
記者手記:修畫修心 匠心篤行
提到敦煌,你的腦海中首先會浮現(xiàn)出什么?
是鳴沙山是月牙泉、是大漠孤煙是駝鈴陣陣、抑或是一眼千年的莫高窟……
敦煌坐落于河西走廊最西端,作為古代絲綢之路東西方交通樞紐和西域門戶,見證了中華文明同域外文明千百年來的交融互鑒,《史記》中曾記載“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盛景。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敦煌再次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前沿陣地、國家向西開放的重要窗口,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fā)展機遇。莫高窟則是敦煌最閃亮的名片。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莫高窟凝聚著千年歷史與文化的精粹。莫高窟文化藝術(shù)的傳承,離不開無數(shù)“莫高窟人”的默默守護,文物修復師李波就是其中一員,而他的父親,是我國文物修復界的泰斗、被譽為“壁畫醫(yī)生”的李云鶴。
李云鶴是敦煌研究院第一位文物修復師。在那個一切都需要從無到有的年代,沒有美術(shù)和雕塑功底,他就拜師學基礎(chǔ);沒有工具,他就自己造;沒有技術(shù),他就自己研究。經(jīng)過不懈努力,李云鶴用醫(yī)用注射器、包裹綢布的棉球、專用的修復刀、洗耳球、除塵器等制作出了“修復套裝”,還率先發(fā)明了“空間平移”“整體揭取”“掛壁畫”等壁畫修復技法。
1990年,在父親的影響下,學習繪畫專業(yè)的李波也成為一名文物修復師。擇其所愛,終此一生。李波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更多由于耳濡目染父輩們的奉獻精神!拔覍Χ鼗蛯δ呖,有感情也有責任”,這是一份刻在他骨髓中的信念與執(zhí)著。
李波在查看文物修復保護情況。人民網(wǎng)記者 王文嘉攝
感情在心里,責任在手中。“文物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談到文物修復,李波強調(diào)最多的就是“敬畏”,文物的不可再生決定著“要對文物永遠保持敬畏之心”。李波一直堅持修復文物最小干預原則“不拘泥于過去的經(jīng)驗,不停改進創(chuàng)新材料以及工藝,在最小干預的前提下保護好文物,最大限度地保護信息的真實性”。
現(xiàn)在李波也在帶徒弟。他不但把這種工作理念傳遞給徒弟們,還要求大家靜下心來全身心投入工作,“修復壁畫的過程也是修心的過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便“一畫入眼中,萬事離心頭”,與文物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文物修復工作苦不苦?一個姿勢就要保持很久,甚至會因此落下職業(yè)病,怎么會不苦?可李波說,“身體是苦的,但內(nèi)心卻是豐盈的。每當看到修復好的文物,這種成就感帶來的喜悅是無可比擬的。”
作為文物修復師,李波的水平是過硬的,在今年3月份由國家文物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共同主辦的2022年全國行業(yè)職業(yè)技能競賽——全國文物行業(yè)職業(yè)技能大賽上,李波榮獲壁畫彩塑文物修復師項目一等獎。
雖然李波并沒有把“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掛在嘴邊,但他的追求就是莫高精神的最好寫照。
文物修復師像醫(yī)生一樣,將文物從時間的流逝和自然的打磨中拯救出來。他們用生命和科學從事著工作,交付給我們的是已傳承的歷史和待構(gòu)筑的未來。也許他們空間上活動距離不過百里,但時間上他們和古人一同完成的作品必將流傳千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客戶端下載
熱門排行
提供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