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lián)網防拐 是贊還是踩(民生觀)
技術帶來好處的同時往往伴隨風險,只有“規(guī)范”二字,才能使新技術走上正軌,走好求新與求穩(wěn)的平衡木
連日來,“兒童失蹤預警平臺上線”的消息在朋友圈轉瘋了:給孩子建檔后,一旦孩子走失,家長就可以在微信上一鍵擴散信息,發(fā)動周圍的用戶一起搜尋。這在人父人母聽來,自然是極好的。
前后腳的工夫,另一篇文章也火了起來,內容卻是在呼吁爸媽們暫時不使用該平臺,首先要弄清:運營該平臺的基金一方是否權威?家長提交的隱私信息能否得到保護?
一方面有人力挺,一方面有人拍磚,這事兒到底該咋看?
首先,“互聯(lián)網+找孩子”,思路是沒錯的,平臺也是可以有的。從打拐題材電影《親愛的》熱映,到“人販子應否一律判死刑”在網上掀起討論,都說明,拐賣兒童問題早已成為社會痛點,亟待有效的治理辦法。
以往孩子走丟了,家長就只有疾呼、廣播、報警這幾招,效果也未必理想。錯過了黃金時間而仍未找到孩子的話,難免就得天南海北地跑、街頭巷尾地找,日復一日地貼廣告、發(fā)帖子。
有了“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概念下的兒童失蹤預警平臺,家長便不再孤立無援,而是可以在第一時間調動身邊的人,認識的、不認識的,提供給他們影音信息,從而大大提高搜尋的效率與尋獲的幾率。這種基于無數(shù)雙“鷹眼”的“天網”,理論上說,能震懾不法分子,防拐于未然。
設想雖是好的,但“好經”會不會被念歪呢?這樣的質疑,也可以有。畢竟,相較國外業(yè)已成熟的此類平臺,我們的平臺才剛剛啟動,相關質疑不能說沒有道理。被質疑資質不夠格、隱私難保證,說明還有增強信任的空間。運營者有必要進一步說明與承諾,完善管理并接受監(jiān)督。主管信息安全的部門也要加強關注,未雨綢繆,讓公眾吃下定心丸。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闭镜叫录夹g的巨人之肩上,將更有助于解決頑固的老問題。但也應看到,技術帶來好處的同時往往伴隨風險,當發(fā)展遇上風險,因噎廢食不足取,米里摻沙亦要不得。只有“規(guī)范”二字,才能使新技術走上正軌,解決求新與求穩(wěn)的兩難困境。
值得欣慰的是,質疑方與被質疑方已在進行溝通,公眾也可一覽雙方觀點,自行評判或跟帖發(fā)聲。“互聯(lián)網+找孩子”,最終能否成為有益的實踐,我們正在觀察著、期待著。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3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