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wǎng)廣州8月27日電 (周素雅 老盈盈)鴉片戰(zhàn)爭前十三行曾盛極一時,在全國商行中赫赫有名。以潘振承為代表的潘氏家族在十三行的興起中擔任了重要角色。世事變遷,十三行早已退出歷史舞臺,而潘氏家族的后人卻沿襲著祖先的步伐,在東南沿海以及東南亞等地區(qū)中傳承先人文化,繼續(xù)書寫傳奇。
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又叫“洋行”或“洋貨行”。“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三洋;五絲八絲廣段好,銀錢堆滿十三行”,說的就是清末十三行的興隆旺景。祖籍福建漳州潘厝村的潘振承曾為廣州十三行的商總(即行商首領),也是十八世紀世界首富。據(jù)史料記載,潘振承早年家貧,習商賈。青年時自閩入粵,從事海外貿易。在經(jīng)營十三行期間,潘振承不僅把生意做得十分興旺,還積累了良好的信譽。期間,潘振承還開設同文行,承充行商。由于誠信經(jīng)營、眼界開闊、經(jīng)營有方、敢為人先,積累的雄厚財富足可敵國。
潘氏先祖潘振承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而潘氏后人中也多有傳奇人物,其中有定居香港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潘祖堯,有曾任福建省副省長的潘心城,有自己出資建先人故居的潘世孟,有撰寫《潘同文(孚)行》的退休教授潘剛兒,還有一大批杰出的政商學各界精英。他們遍布各地,各有所成,卻都將這歸功于潘氏祖先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傳承,在他們看來,有祖先“闖廣東、下南洋、過臺灣”的海商魂魄,才有今日潘氏后人的成就。
沉寂100多年的洋樓建筑——廣州潘氏大院
廣州市海珠區(qū)海瞳寺的對面大院內,佇立著一棟具有濃厚西方建筑風格的歐式洋樓,門口的長木條上印著“海珠區(qū)黨員教育活動中心”幾個字。如果不細看,人們很難會把這棟建筑和一千多年前廣州十三行的歷史聯(lián)系起來,更想不到這棟“洋氣十足”的大樓便是聞名于穗的潘氏大院。
雖經(jīng)近百年,房屋結構完整,尤以木地板最為精美,光亮照人。潘氏大院主樓居中巍然兀立,西式混凝土結構兩層樓房,帶半地下室,折衷主義風格。屋內大門鑲彩色玻璃,圖案精巧;木制百葉門通向屋內前廊;全屋各廳房靠墻一面均向外開窗采光,有窗楣、窗臺、窗花……鋪成設計十分講究。
“百葉門和木地板從剛建好保存到現(xiàn)在,都很完好,但屋內的墻體就不行了,幾年前大屋重新修葺,存在一些瑕疵,墻面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裂縫!闭f這話的是潘剛兒——潘氏第八代后人,華南理工大學機械系的退休教授。潘剛兒如今已經(jīng)70多歲,依然精神奕奕。他說,自己也是在媒體咨詢潘氏歷史后才了解到自己其實就是潘家后人。
據(jù)潘剛兒介紹,2001年,退休后的他開始研究十三行和潘家的歷史,5年后,與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黃啟臣一起研究潘氏歷史,他們還同臺灣學者陳國棟編寫了一本名為《廣州十三行之一潘同文(孚)行》的著作,書里主要介紹了一代首富潘振承創(chuàng)立自己商行——同文行的故事,以及同文行的貿易盛況。當時,同文行以出口茶葉為主,主要供給英國、瑞典,美國等國,僅單單英國一國,出口量就占了七到八成。在出口的同時,那時的廣州同文行也從英國、印度等地進口布匹和茶葉。
除了研究十三行的歷史,潘剛兒還喜歡搜集與海上絲綢之路、十三行等相關的詩詞。他說:“我看到喜歡的古詩就會把它抄寫下來,至今已經(jīng)搜集了600多首!睋(jù)潘剛兒介紹,上世紀二十年代由于軍閥混戰(zhàn),潘氏后人中的不少已移民海外,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英國、香港等地,其中以福建漳州、廣州、香港和東南亞居多。盡管如此,潘家后人還保持著聯(lián)系,并不定期舉行聚會。后人聯(lián)系多以潘氏后人潘祖堯為中心,潘祖堯長期居住在香港,是著名的建筑師,全國政協(xié)委員。
據(jù)潘剛兒介紹,2009年,潘祖堯還曾與潘剛兒一起回到了福建漳州潘厝村祭祖。
潘厝社先民起源地——漳州角美潘厝村
“光前蔭后,這里是潘厝社(白蕉潘氏)先民奮斗發(fā)達的起源地;分枝散葉,這里是海內外潘厝宗親的祖籍地;葉落歸根,這里是潘厝人杰尋根謁祖的發(fā)祥地。”這是漳州潘世后人潘世孟《潘厝》書冊的題詞。
據(jù)福州大學學者曾筱霞介紹,廣州十三行商人中大多來自福建,其中麗泉行、同文行均出自福建。據(jù)潘世孟介紹,潘振承幼年當船工的經(jīng)歷成就了他敢于冒險的精神,他曾三次架船南下呂宋,販賣茶葉、絲綢、瓷器等物品,獲利頗豐,后“由閩入粵”定居并從事外貿業(yè)務,并于乾隆七年請旨開設同文行。由于懂外語又誠信經(jīng)商,潘振承成為外國商人眼中的“行商中最有信用之唯一人選”,F(xiàn)在從事石化生意的潘世孟稱,自己“生意經(jīng)”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祖先的“篤守誠信”的商業(yè)本質。
福建漳州潘厝村,是以潘振承為首的潘氏家族祖籍地,至今保留著潘振承二弟的祖屋和潘振承父親的墳墓。每到清明時節(jié),遠在香港和東南亞的潘氏后人就會前來祭祖掃墓。因種種原因,潘厝村古民居和潘振承故居未能完整保留,目前,以潘世孟為首的潘氏后人正在竭力搶救祖先的文化遺留。年過半百的潘世孟除了自己經(jīng)營石化生意外,閑暇時間多用來研究潘氏家族文化,從其先祖十三行潘振承到現(xiàn)在潘厝村的潘氏后人都在研究范圍內,除了修繕族譜、編輯潘厝宣傳手冊,潘世孟還積極參加潘厝村、十三行等文化的研究和探討。更難得的是,潘世孟還與另一外潘氏后代潘鑫璋一起出資1000萬修復潘家古宅,潘振承的直系后代潘明輝則時常往返于廈門與漳州之間,全力投入該項目的執(zhí)行中。
潘世孟說:“潘厝古民居、潘振承故居、潘仕成祖居等潘家大院如能仿古遷建,將有望成為一個景點,對國家保留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來說也是個極大的貢獻!
呼叫熱線 4008-100-300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于人民網(wǎng) | 考生服務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證000006號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000000008號 |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4065) |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自律公約
人 民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