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可怕嗎?新加坡給出了另一種回答。由集體危機感化騰飛原動力,靠勤奮打拼學會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另一只眼看獅城,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耐人尋味的細節(jié)和面孔。
大巴上一直留有備用傘
新加坡大巴車司機靠椅后掛著一排備用傘 人民網(wǎng)楊碩攝
“不能等待天氣預報,有時候已經(jīng)下雨了電視上還在播即將下雨”新加坡導游朱先生做事嚴謹,具有典型的獅城人特征。在他的生活習慣里,時間、地點、準備工作都必須提前完成,車上永遠保證有足夠的雨具。
憂患意識仿佛是懸掛在新加坡人頭頂之上的利劍,提醒著他們?yōu)槊恳徊阶龊娩亯|和計劃。土地面積有限靠填海造陸,同時進一步發(fā)展地下空間;水源不足就采集雨水作為獲取淡水的主要途徑,強化水源零污染意識;自然旅游資源短缺,另起爐灶選擇開辟娛樂休閑設施……正所謂,危機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刺傷你,也能成就你。
白發(fā)蒼蒼的老年雇員
最右邊一位是服務臺前工作著的老年人 人民網(wǎng)楊碩攝
在新加坡,的士司機、餐館侍應生、保潔人員等很多都是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一方面源于其勞動力供不應求,另一方面也是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使然,人們因此有自覺延長工作的壓力和動力。
根據(jù)規(guī)定,一般居民只有在55歲之后才可以提取賬戶資金,并要留足一定的基本數(shù)額用于62歲以后的養(yǎng)老。由于作為強制儲蓄性質的公積金,每人能動用的僅是自己的賬戶,一般人的賬戶內余額僅夠支取20年左右。因此新加坡大部分過了法定退休年齡的人會愿意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這也是其“不養(yǎng)懶人”制度理念的體現(xiàn),也是為晚年生活早做打算。
在東西方之間尋求平衡
新加坡金沙娛樂城遠景 人民網(wǎng)楊碩攝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其官方語言包括英語、馬來語、華語以及泰米爾語。除英語外,各個種族還要學習自己的母語,乃至另一門外語。
“英語和西方溝通,華語等和東方保持聯(lián)系”朱導游驕傲的說,他熟練掌握英語,華語和閩南語。積累了多年的國際導游經(jīng)驗,他對東西方世界都有著更廣泛和深刻的認知。怎么形容自身所處的新加坡華人圈?怎樣看新加坡?朱導游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你想象一下,一個人說英語時夾雜著華語,可能還會帶上一些地方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