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持續(xù)低迷引發(fā)各界熱議。有觀點認為每到股指期貨交割日,市場大多暴跌,甚至認為期指交割日前后會有券商聯(lián)手打壓幾只權重股,操縱股指期貨市場。
對此,證券時報記者采訪了期貨業(yè)專家、廣發(fā)期貨總經理肖成博士,請他對股指期貨交割業(yè)務進行分析。
肖成認為,研究顯示,股指期貨上市三年半以來,交割日期現貨價量表現正常,不存在每逢期指交割股市大跌的現象,也沒有出現所謂“魔咒”現象。作為一個新事物,股指期貨市場沒那么多“陰謀”,市場參與者應理性客觀地予以評價。
交割日實際漲多跌少
記者:有人說,每到股指期貨交割日,市場就以暴跌收場。據您觀察是否存在這一現象?
答:有這樣的說法并不奇怪,因為很多人總是習慣于記住個別幾個暴跌的日子,事實上他自己并沒有去真正統(tǒng)計過。
我們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從2010年4月16日滬深300(2202.450, 0.00, 0.00%)股指期貨上市至2014年1月27日,期指市場運行917個交易日,包括872個一般交易日和45個交割結算日。從價格漲跌看,45個交割日中,股票指數上漲25次,下跌20次;上漲次數占比55.56%,平均上漲1.04%;下跌次數占比44.44%,平均下跌1.09%。其中,最大的上漲幅度為3.21%,發(fā)生在2010年10月15日。最大跌幅為2.44%,發(fā)生在2013年7月19日。這就很明顯了,交割日其實是有漲有跌,不存在一到交割日就跌的現象。
綜合來看,決定股指期、現貨走勢的是基本面和技術面等因素,與股指期貨是否交割并無直接關系。
記者:據您觀察,滬深300股指期貨在交割日有沒有出現多空激烈博弈、空方猛砸權重股的現象?
答:其實,交割日當天交割合約的走勢都是很平靜的,不像有些人形容的那么“波譎云詭”。統(tǒng)計顯示,交割日股指期貨主力合約成交金額很低。截至2014年1月27日,期指當月連續(xù)合約單邊日均成交額為1699億元,而45個交割日待交割合約成交金額不足700億元,期指交割日沒有出現多空激烈博弈現象。
如果存在交割日打壓權重股操縱市場的現象,那么權重股領跌將導致其表現弱于市場。我們看滬深300前三大權重股民生銀行(7.34, 0.00, 0.00%)、招商銀行(10.36, 0.00, 0.00%)和興業(yè)銀行(9.35, 0.00, 0.00%)在期指交割日的表現,自2010年4月16日之后,45個交割日三只股票表現好于大盤的天數分別為28、25和25天,比例均超過了一半。這也很明白了,不存在權重股在交割日遭到打壓的情形,打壓其他股票進行操縱也就更不可能。
打壓獲利不具可行性
記者:雖然從現象來看,人們的擔心并不存在,但從交易機制上看,機構是否可能在交割日那天操縱市場呢?
答:機構操縱股指、打壓現貨市場,并在期指上獲利的模式很難實現。一方面,滬深300指數是A股市場成熟行業(yè)藍籌公司的代表,以規(guī)模和流動性作為選樣的兩個根本標準,指數抗操縱性強,波動率低。即便不考慮市場監(jiān)管處罰的因素,要想打壓滬深300指數,需要付出非常高昂的成本。另一方面,要操縱市場,必然要試圖影響當天的結算價。從交割制度看,目前期指交割采用現貨指數最后2小時每五秒鐘取樣的算術平均價作為交割結算價,試圖操縱交割結算價的成本巨大。在這樣嚴格的制度面前,其實機構沒有動力,也不可能在交割日興風作浪。
此外,期指市場還有包括《期貨異常交易指引(試行)》在內的一系列嚴格監(jiān)管措施,對十種異常交易行為實行嚴厲的監(jiān)控和懲罰措施。在實際操作中,中金所對異常交易實行高效實時監(jiān)控,巨量下單進行期現貨操縱套利本身也難以繞開監(jiān)管防火墻。
交割結算運行良好
記者:我們應該從哪些指標來評價交割日的運行情況呢?
答:期指交割量、交割結算價差和交割日股票指數價格波動性是衡量交割結算運行良好與否的三個重要指標。
首先看期指交割量。隨著滬深300期指成交持倉逐步放大和投資者的逐步成熟,交割量也呈現平穩(wěn)增加趨勢。其次是期指交割結算價差。滬深300期指交割日交割價差小,收斂良好。歷史上價差基本位于0.4到1.1之間,分別僅為交割結算價的萬分之二和萬分之五。整體而言,滬深300指數期貨交割日價差較小,期現收斂良好,市場交易理性。三是交割日股票指數價格波動性。從滬深300期指近四年的到期交割情況來看,交割結算沒有導致股票指數價格大幅波動,交割日股票指數波動率1.34%,與非交割日波動率1.41%相比沒有顯著變化,也說明交割結算制度運行良好。
個別交割日出現波動屬正常
記者:不可否認,個別交割日市場是有波動的,市場多少還會有些擔憂,您怎么看?
答:在個別期指交割日,期現貨市場波動較大,難免引起社會的擔憂。但認真分析,會發(fā)現決定股票市場走勢的還是基本面因素。
例如,2013年7月19日下午1308合約暴跌,也并非機構打壓的結果。當日上午證監(jiān)會和人民銀行分別舉行新聞發(fā)布會,透露了創(chuàng)業(yè)板再融資規(guī)則體系即將擇日發(fā)布以及商業(yè)銀行貸款利率管制將于7月20日起全面放開的消息,嚴重打擊了銀行等權重股,造成股市暴跌,并不是幾十家券商聯(lián)手打壓的結果。
作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一項新生事物,期指的實踐歷程較短,投資者熟悉度不高,規(guī)則制度普及工作不足。尤其是在A股市場持續(xù)走弱的背景下,被人拿來“撒撒氣”,也是金融期貨市場成長道路上必須經歷的風風雨雨。其實,期指市場沒那么多“陰謀”,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參與者都會理性客觀地看待這些問題。
(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