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央氣象臺資料,中國正在經(jīng)歷28年來最冷的冬天。中國南方多省區(qū)低溫天氣持續(xù),普遍缺乏供暖設施的居民叫苦不迭。南方供暖問題被關注。
研究者們稱,學界基本達成共識,南方不宜復制“大而全”的北方集中供暖模式,不然能源供應將面臨巨大壓力,并且成本高昂。
爭論焦點是南方該如何采暖。部分專家認為,應采用分散供暖方式,鼓勵使用新能源。有專家認為,十年后北方或?qū)W習南方模式。
目前,國家發(fā)改委已就南方冬季采暖成立課題組。其負責人表示,南方冬季采暖仍處于路徑設計階段。
根據(jù)1月初的消息,2012年11月下旬以來,全國平均氣溫零下3.8攝氏度,為近28年最低。
隨著氣溫下降,中國南方供暖問題被關注,更因有媒體報道“專家稱南方人習慣濕冷,突然集中供暖可能導致身體不適”引發(fā)爭議,讓南方供暖問題驟然升溫。
2012年3月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張曉梅的提案《將北方集中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受到媒體關注。
1月8日,張曉梅說,這幾年南方省市幾度冰封千里,長江流域百姓難熬寒冷冬季。
不僅張曉梅,湖南、湖北、江西、江蘇、貴陽等地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紛紛提出供暖線南移的議案、提案。
武漢市人大代表池莉說:“城市發(fā)展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標準應該提高,不能停留在不凍死人的下限!
不過,多年來南方冬季集中供暖一直停留在呼吁階段。
1月11日,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國家發(fā)改委已組建南方冬季采暖課題組。隸屬于國家發(fā)改委宏觀經(jīng)濟學會低碳研究中心的該課題組負責人楊利民表示:“課題還處于調(diào)研階段,在探討一些可行的路徑!
歷史成因
一“線”分冷暖
由政府補貼的冬季集中供暖,由一條“線”決定,已沿襲60年,如今頻被質(zhì)疑。
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教授陳振樓介紹,1908年,中國地學會(現(xiàn)在的中國地理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在《地文學》中,從自然地理分區(qū)角度,提出將秦嶺—淮河作為中國南北的分界線。
它是中國地理氣候的分界帶。秦嶺對冷熱空氣有阻擋作用,南方處于溫帶季風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天最低氣溫不低于-5℃,且低溫時間持續(xù)較短。
這條線的初衷,是為當?shù)亟ㄖ娃r(nóng)作物種植做參考。
據(jù)主管城鎮(zhèn)供熱的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介紹,上世紀50年代,“能源奇缺”背景下,周恩來提出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北方集中供暖區(qū)。
這就是中國“南北供暖線”的來源。
“把秦嶺—淮河線作為供暖分界線不夠嚴謹!比A東師大陳振樓指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厄爾尼諾等現(xiàn)象導致極端氣候頻現(xiàn),寒冷南移,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8年南方冰災。
“提供舒適健康的室內(nèi)環(huán)境,需要供暖的時候就供暖,這沒有任何疑義!1月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江億說。
試水遇阻
集中供暖遇能源緊缺
南京、杭州、武漢、揚州、南通等長江沿線城市,過去幾年陸續(xù)施行部分小區(qū)集中供暖。
武漢2006年啟動“冬暖夏涼”工程。2010年8月,《江蘇省節(jié)約能源條例(修訂草案)》提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進行城市熱力規(guī)劃,推廣熱電聯(lián)產(chǎn)、集中供熱”。
不過,據(jù)媒體報道,武漢“冬暖夏涼”已三次爽約。這個冬天,原定于2012年12月1日供暖的一些小區(qū),直到12月中旬才開始供暖。
據(jù)負責供熱的武漢德威熱力公司項目經(jīng)理凱華介紹,供暖延遲,是卡在了能源環(huán)節(jié)。武昌電廠因天然氣供應短缺未能履約,后來由煤炭發(fā)電的青山電廠代為供熱。
凱華介紹,中石油、中石化近期調(diào)配至武漢的天然氣每日僅300萬立方米,缺口上百萬立方米,為保居民用氣,只得大幅壓縮熱電廠供氣量,電廠也就無熱可供。
武漢市發(fā)改委主任吳清介紹,武漢非冬季每天用掉230萬立方米天然氣,進入冬天,每天劇增200萬立方米。若是全城200多萬戶家庭都集中供暖,增加的天然氣用量是一個龐大的數(shù)字。
遭遇能源瓶頸,武漢并非孤例。國家發(fā)改委的楊利民介紹,根據(jù)他到南京、合肥等城市考察,部分小區(qū)暖氣管道都鋪設好了,但供應問題還沒有解決。
暖通界業(yè)內(nèi)人士、中國合同能源管理網(wǎng)總裁蕭評近年來也在參與南方冬季供暖的頂層路徑設計。1月10日,他說,能耗是南方冬季采暖核心問題,“在南方實行大集中供暖,幾乎不大可能”。
能耗難題
南方建筑不宜集中供暖?
2012年3月,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曾公開表態(tài),不能把集中供熱盲目照搬到秦嶺淮河以南,不然對能源消耗是個巨大威脅。
1月11日,清華大學教授江億認為,如果南方復制北方集中供暖模式,中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將面臨巨大挑戰(zhàn)。
去年,江億的課題組完成了“中國建筑節(jié)能的技術路線圖研究”項目,研究結果為中國建筑總能耗畫了一條“紅線”:不能逾越10億噸標準煤。
2012年,中國建筑用能總量已超7億噸標準煤,預計到2020年,全國城鎮(zhèn)化人口將從目前的6.7億增加到10億,而每年新增建筑面積約在10億至20億平方米。
他提供給新京報記者的數(shù)據(jù),我國南方地區(qū)城鎮(zhèn)需要供暖的住宅約70億平米,如果全采用集中供熱,與目前比較,每年能耗要增加5000萬噸標煤。
另外,南方建筑特點被認為不利于保溫,將帶來更大能耗。1月10日,中城科綠色建材研究院葉利榮介紹,北方墻體磚層厚度一般為37厘米,俗稱“三層磚”;南方墻體厚度一般為24厘米,俗稱“兩層磚”,保暖性能更差。
同時,專家們認為,南方冬季短,投資巨大的集中供熱設施將大部分時間空閑。
楊利民稱,南方供暖期只有數(shù)十天,不宜照搬北方集中供暖模式,“這在學界已經(jīng)達成共識”。
建設成本
經(jīng)濟投入難以承受?
能源供給的限制之外,經(jīng)濟投入巨大,也是南方集中供暖被反對的焦點。
國家發(fā)改委楊利民介紹,現(xiàn)在普遍觀點,南方集中供暖涉及一大筆基礎投入,對一些經(jīng)濟基礎不太好的地區(qū),會帶來不小壓力。地方政府、用戶承受上會有問題。
有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要適應集中供暖,南方必須進行大規(guī)模熱源、輸送管道建設,以及房屋改造。其工程量將不亞于西氣東輸、南水北調(diào)。
武漢大學社會發(fā)展研究所所長羅教講指出,很多南方城市樓盤建造時并無集中供暖方面設計,如進行樓盤改造,成本極高。
南方集中供暖的支持者們則認為,政府應當對該項目提供類似北方的財政補貼。
張曉梅曾在提案中呼吁,由國家、省兩級投入建設資金,并將供暖補貼納入財政預算。
2010年底,中國人民大學經(jīng)濟學院教授顧海兵,曾設計了一套“梯度取暖補貼政策”。按其測算,南方冬季總補貼額約占全國財政總額的2%,“應該是財政可以承受的”。
國家是否會有相應補貼計劃?楊利民表示作為研究機構并不掌握情況,“國家層面應當不會作出統(tǒng)一規(guī)定,各地政府可能會出臺一些當?shù)叵鄳a貼政策!
“集中供暖政府不能給補貼!蔽錆h市發(fā)改委主任吳清說,武漢能享受集中供暖的畢竟是少數(shù)人,政府補貼會引發(fā)新的不公平。
南方圖景
分散式采暖與新能源
楊利民認為,南方得采用適合南方特點的分布式采暖。
據(jù)統(tǒng)計,武漢目前以熱電廠為熱源的集中供熱為主,另有部分燃氣空調(diào)、地源熱泵供熱,還有約6萬戶居民安裝了分戶式采暖系統(tǒng)。
據(jù)報道,在南通一些小區(qū),采用了污水源熱泵(以城市污水作為冷熱源的一項制冷制暖新技術),或地源熱泵(利用地球所儲藏的太陽能資源作為冷熱源進行能量轉換的能源技術)集中供暖。
江億認為,南方冬季溫度不是很低,非常適合采用各類熱泵技術供暖,這些技術適合分戶或分棟的分散供暖方式。
他認為,這一方面節(jié)省能源,他稱,分散供暖,每平方米每冬季只需5公斤標準煤,是大規(guī)模集中供暖所耗能源的一半。另外用戶經(jīng)濟負擔也更節(jié)省,以100平米住宅為例,采用空調(diào)熱泵方式,每冬季約需600元;燃氣壁掛爐,每冬天1000元;集中供熱,每冬季1500元。
中國合同能源管理網(wǎng)總裁蕭評,看好新能源的應用!澳隳芟胂,一棟建筑的玻璃幕墻可以建筑提供電力和保暖嗎?”
江億說,北方集中供暖本身存在較大沉疴。根據(jù)大量實測,北方集中供暖導致的“過量供熱”造成相當于總供熱量15%—30%的熱損失。
在北方,早在十年前就啟動了“供熱改革”,實行供熱量可調(diào)節(jié),把按面積收費改為按供熱量收。但由于技術、體制、機制諸多原因,“熱改”成了“比房改還困難的改革”。
蕭評樂觀估計,也許再過10年,南方的冬季采暖效果將超過北方,到時候,北方興許會反過來向南方學習。記者 吳偉 實習生 葉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