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店費”亂象雜生 流通成本上升50%
從奶成品出了廠,通過流通環(huán)節(jié)再到消費者手里,加價幅度更大。批發(fā)價130元,進了超市就賣218元,提價幅度67%,這是某款國產奶粉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實際銷售情況。
乳企普遍反映,近年來“進店費”亂象已經愈演愈烈。這主要是因為近年來全國各地許多超市、大賣場憑借自己掌握銷售終端的優(yōu)勢地位,向供貨商們收取各種高額附加費用。
這些費用包括節(jié)慶費、店慶費、修繕費、廣告費、進貨返利、新店開業(yè)贊助費、配送費、合同續(xù)簽費等十幾種費用,甚至超市工作人員的胸牌費、服裝費也要供貨商買單。
一款奶粉的供貨商趙先生跟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要進入當地的家樂福超市,首先需要向每家店繳納條碼費1750元,每年6個節(jié)日的節(jié)慶費約2萬元,貨架陳列費每年2000元/組,堆頭費、展銷費每年3000元。第二年除了要繼續(xù)繳納此前的費用外,還要交每店5000元的合同續(xù)簽費。算下來,這款奶粉每年想要擺上家樂福在哈爾濱7家門店的貨架,先得繳納附加費用近20萬元,占到利潤的10%。
此外,超市促銷員每銷售1罐奶粉,趙先生就得給他7%的提成,再給超市返點26.4%。趙先生說,全部折算下來,在家樂福每銷售1罐奶粉,就要上繳4成多利潤。如果只收正常的費用的話,這款奶粉不會超過200元。
黑龍江某品牌乳業(yè)公司說,受不斷增加的“進店費”影響,公司產品的流通環(huán)節(jié)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已經上升至40%至50%,要比正常情況高出至少20個百分點。
一家大型乳企反映,賣場、商超對民族品牌收費高的不平等現象,也導致了國產奶價居高不下。例如,某在華外資超市系統(tǒng)中,在奶粉的合同費用上,洋品牌合同返利為8%,國內品牌卻高達22%。